七年级下册部编版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3.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3.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
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指出: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学习新课:
(一)辽宋“澶渊之盟”
1.辽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
为辽,定都。他就是。
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 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年,辽军进攻北宋的城,宰相主战,后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2)时间:年。?
(3)主要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
(4)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学生分组展示。
合作探究: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学生讨论明确: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