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2.4《满江红》名校精品导学案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满江红 秋瑾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9.20 学案序号 YW8s012 学习
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具 课前预习: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 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 鉴湖女侠 ”。 曾 东渡 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 、 光复会 、 同盟会 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 梁鸿 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 东观汉记 ·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 ,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自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合作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下片: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