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溶液的浓度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饱和溶液?
2、生活中你是如何比较溶液浓稀的?举个例子:
3、化学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呢
[实验9-7]师生合作演示:将0.1 g、0.5g、2g的硫酸铜分别放入三支装有20 ml水的烧杯中,配成溶液后对比。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 3 [交流活动结果]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过渡】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1、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实验9-8]配制不同浓度的两种氯化钠溶液并作对比。
【想一想】两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怎样比较溶液的稀浓呢?
总结: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不能靠颜色和味道来判断溶液的浓稀,需找到一种确切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结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浓度越大
3.进一步归纳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一] :关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换算
计算的依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变形公式
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50 kg × 16%
= 24 kg
溶剂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150 kg - 24 kg
= 126 kg
答:需要24 kg氯化钠,126 kg的水
练习1、若配制20%的KNO3溶液1000g,需要KNO3和水各多少克?
练习2、配制5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 ),需要NaOH和水各多少克?
[题型二]: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1、讨论:200C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有人说:“200C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总结: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