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北师大版沪科版苏科版鲁科版苏教版粤教版
年级导航: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九年级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备课网 > 沪科版初中物理 >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10-31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合理利用机械能

课题 备课日期 年月日 课型 新课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和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机械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2)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动、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动、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动能的定义:P184

动能的决定因素:质量、速度

势能的定义:P184

势能的决定因素:质量、高度、形变大小

5、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⑴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⑵弹性势能和动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机械能转化和守恒定律

⑷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讲授新课:

第1课时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9-36、9-37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9-42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第2课时

(3)动、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校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折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下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下图,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仍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例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

(在黑板上画出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仍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势能最校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势能增大,动能向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巩固新课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①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②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③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④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相关资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物理目录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力的合成

第三节 力的平衡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章 浮力

第一节 认识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十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第五节 机械效率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三节 探索宇宙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