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教案下载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余廷志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1.3人类与环境 课程类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课标及解读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各国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协调人地关系,开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教材主要讲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等三个个方面的内容。2.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对教学重组和再创造
    上传时间:12-03 13:44:03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湘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湘教版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案例多,活动多,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过程,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学生活动入手,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主要了解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多都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安吉本省的经济转型事例,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发展变化的,而人类的发展和保护环境并不是两不相容,人类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人的观念的改变是在不断思考中发生的,本节课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案例思考分析,对比分析,,促进学生正确环境观念的形成。
    上传时间:12-03 12:03:59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设计思路】课前由地理课代表将全班分成甲乙两个大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向长辈询问等方式调查:太湖溇港的位置、功能等(甲组完成)和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乙组完成)。然后由学生自主推荐两个代表将大家调查的资料整理并制作成PPT,上课时由这两位学生分别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展示的案例素材,并根据教材“图1—1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示意”,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该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示意”变式图,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图。在学生弄清楚各个箭头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要求学生以“太湖人对太湖的态度演变过程
    上传时间:12-03 10:50:51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

    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2.能够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实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及分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分类2.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四.教法、学法与教具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视频等五
    上传时间:12-03 09:40:28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科目:地理姓名:范彩云《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课 题人类与环境课 型新授课范彩云教龄4学科地理课 时1课时教材版本教材分析人类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对待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上传时间:12-03 09:20:26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水资源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解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图,并通过图像转换,加深学生理解。2、通过水资源在不同文明阶段的利用领域和问题比较,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浙江“五水共治”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二、教材与学情分析从教材来看,该节是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最后一节,前面学习了环境概述与环境问题概述,该节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没能正确处
    上传时间:12-03 08:54:36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①结合人类发展历史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②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原则。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故事解读、故事续写,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提升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与态度: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②树立人地协调观,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项目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由于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的系统知识,还学习了区域地理,从知识角度来说,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多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
    上传时间:12-03 08:42:42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

    教学设计方案主题、单元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的学习,学会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2、体验辩论的思辨性和客观性,培养思辨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关系的途径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并且已经知道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能力基础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推导能力;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同学们可以在互相帮助中完成。 学习动机分析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国环境
    上传时间:12-03 07:01:06 进入下载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

《人类与环境》教案下载

本栏目共收录8套人类与环境优秀教案供大家下载
课文:人类与环境
教材: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