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部编版苏教版鲁教版
年级导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综合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备课网 > 鲁教版高中语文 > 选修综合

鲁教版选修综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3张中丞传后叙集体备课ppt课件

发布时间:01-22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鲁教版选修综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3张中丞传后叙集体备课ppt课件”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张中丞传后叙?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1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题解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文意理解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李翰对自己写的文章很自负,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文意理解2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来就在张巡之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可他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能低下,不能理解他们父亲 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许远果真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睢阳这狭小的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以抗击叛贼而不投降呢?

文意理解3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当他们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皇帝而已,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而叛贼告诉他们唐朝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存在了。许远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文意理解4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人吃人也将要吃完,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不远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而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乞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

文意理解5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却会做这样的事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垢远。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别坚守雎阳城的一方,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来诽谤许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什么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

文意理解6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用力拉绳子,直到把它拉断,绳子断了一定有个了断的地方。旁观的人看见人死、绳断这种情况,就责备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的地方,这些人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小人们喜欢议论别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像这样啊!

文意理解7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

文意理解8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陷入困窘时,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被困的睢阳城,也不可能实现了。

文意理解9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

 张巡、许远二公那样贤明,他们的考虑是那样的周到、精密。守住了一座城池,捍卫了整个国家,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凭借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乓,抗击着日益增多的百万敌人,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文意理解10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在那时,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两个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不追究议论这些人,却责备张许二公死守睢阳。也可见那些议论诽谤的人自列于叛逆乱臣之中,编造夸大失实的邪说帮助叛贼攻击英雄。

比:并列。 设:制造。

淫:夸大不实。

文意理解11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节度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两位英雄。

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任职。

道:经过,来往。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他们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

文意理解12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喜爱南霁云的勇敢强壮,不听他求援兵的话,强要他留下,并准备了酒席与歌舞,宴请南雾云入座。

文意理解13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南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城内的人已经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

文意理解14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在座的人都很吃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给自己派援兵的意思,就骑马离去。

文意理解15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快要出城的时候,他抽出箭来射佛寺里的宝塔,箭的半截射进了佛塔上的砖头里。他说:“我回去打退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是用来作标记的。”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这件事情。

文意理解16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睢阳城陷落的时候,叛军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就把他拉走,将要杀他;敌人又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能被不义所屈服!”

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要有所作为;您这样说,我岂敢不为国捐躯!”也就不屈服而死。

文意理解17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投靠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于嵩曾在被围的睢阳城中。”

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我曾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有六十多岁了。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因为曾经跟随张巡抗敌的缘故,起初得到了一个临涣县尉的职务,他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

文意理解18

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地知道一些张巡、许远的事,不能了解得很详细。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一般。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他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你老看这部书?”

文意理解19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于嵩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超不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帖以试,无不尽然。

于嵩很吃惊,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胡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他,结果没有一卷不是这样。

文意理解20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着提问背诵起来毫不迟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也没有看见张巡经常读书。张巡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

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刚开始守雎阳时,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将近几万,张巡凭着见一次面问过姓名,过后没有不认识的。

文意理解21

文意理解21

巡怒,须髥辄张。

辄:即,就。 张:蓬开。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阴阳如平常。

阴阳:安详的样子。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外貌如同他的内心一样忠厚;他和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九岁。

嵩贞元初死于毫、宋间。

 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州、宋州之间,

或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为己有,于嵩将要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

于嵩无子。张籍云。

 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说的。

文意理解23

语言知识点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语: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

本文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结构层次1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4段):对造谣中伤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和澄清。

第一层(第2段):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2

第二层(第3段):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第4段):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

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3

第三部分(第5、6段):主要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在睢阳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和有关的轶事。

(第5段)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南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6段):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等率领部众在强大的安史之乱叛军压境的情况下,坚守孤城,英勇抗击,虽最终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功绩可歌可泣,令人敬仰。韩愈写本文目的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弘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

艺术特色1

1、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两个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2

2、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逼真。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3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去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4

(4)、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3、韩愈行文气势充沛,充满激情。

重难点问题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重难点问题答案1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重难点问题答案2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思考与练习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一是细节描写,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三是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

答:因为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张巡传》之后,感到叙事、议论、评价都有所不足,又精要、传神地补写张巡等人守城的英勇事迹,同时给予客观的赞扬,因而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可概括为: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作者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典型的细节形象地突出了南霁云对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卑劣行径的愤怒以及南霁云忠贞刚烈的性格。

相关资源

鲁教版选修综合语文目录

《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1单元 精悍隽永的笔记小说

1 李寄

2 晋明帝数岁

3 唐打猎

第2单元 诙谐倚丽的传奇小说

4 李娃传

5 刘东山

6 婴宁

第3单元 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

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8 施润泽滩阙遇友

第4单元 宏富壮阔的章回小说

9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1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11 宝玉挨打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第1单元 青春岁月

1 家(节选)

2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第2单元 思想之光

3 狂人日记

4 命若琴弦

第3单元 英雄世界

5 红旗谱(节选)

6 红高粱(节选)

第4单元 情感天地

7 边城(节选)

8 受戒

《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

第1单元 体味人性之美

1 爱丁堡监狱(节选)

2 智利地震

第2单元 个人奋斗的咏叹调

3 红与黑(节选)

4 简·爱(节选)

第3单元 直面惨淡人生

5 包法利夫人(节选)

6 复活(节选)

第4单元 生命是美丽的

7 热爱生命

8 道连·葛雷的画像(节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单元 写景抒情散文

1 后赤壁赋

2 秋声赋

第2单元 记人叙事散文

3 张中丞传后叙

4 段太尉逸事状

第3单元 政论散文

5 伶官传序

6 留侯论

第4单元 小品散文

7 毛颖传

8 木假山记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