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PPT课件(甘肃省市级优课).ppt

发布时间:10-10T14:57:02

*

*

*

以和为贵

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大。

爱,是父亲的华发,母亲弯曲的脊背。

爱,是困境中同学伸出的双手,沮丧时老师关切的眼神。

爱,是包纳百川的大海的宽容。

爱,是壁立千仞的高山的伟岸。

爱,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你,则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我要自由

天国里有没有课堂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既然成熟的果实就知道感恩风的吹拂,感恩雨的滋润,感恩光的照射,感恩热的考验……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爱的漩涡中的人呢?你该感恩谁呢?感恩什么呢?

我感受到的爱

●父母的呵护、哺育;

●老师的指导、教诲;

●朋友的关心、提醒;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资源

  • [课件] 《以和为贵》PPT课件(甘肃省市级优课).ppt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壹和探“和”之义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和寻“和”之用贰壹贰叁和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谐。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叁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PPT课件(甘肃省市级优课).ppt
  • [素材] 《以和为贵》PPT课件2(河南省市级优课)-王利.ppt

    学习目标1、探究“和”,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2、运用“和”,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3、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你能说出一些有关“和”文化的俗语或成语吗?你认为,其中“和”有什么内涵呢?和:(家族)和睦、(国家)和顺、(感情)适中……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PPT课件2(河南省市级优课)-王利.ppt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docx

    以和为贵【教学目标】1、探究“和”,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2、运用“和”,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3、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激发学生的兴趣。2、谈话导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感受着和谐的氛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和为贵”!(板书课题:以和为贵)3、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教学新课1、探“和”之义(1)“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有关“和”文化的俗语或成语吗?在这些俗语或成语中,“和”有什么内涵呢?(学生回答)(2)多媒体展示材料: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和”的含义(2)学生能理解“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学生能在自己的班级生活中实施“和”的理念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分析(1)八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本里提供的古文文段(2)能够归纳出“和”与“同”的不同意义。(3)学生能在实践中养成“以和为贵”的理念2、目标达成规律分析目标(1)是目标(2)达成的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目标(2)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属于程序性知识。目标(3)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属于策略性知识。教学方式:引导为主,讲解为辅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课1、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气氛,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以和为贵》PPT课件(河南省市级优课).ppt

    学习目标1、探究“和”,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2、运用“和”,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3、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你能说出一些有关“和”文化的俗语或成语吗?你认为,其中“和”有什么内涵呢?和:(家族)和睦、(国家)和顺、(感情)适中……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PPT课件(河南省市级优课).ppt
  • [课件] 《以和为贵》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鲁菊探“和”之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121、“和”与“同”有什么区别?讨论:2、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3、“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3看故事说道理4写标语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doc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篇目:人教2017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材分析】《以和为贵》是义务教育部编版(人教2017版)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自孔子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其中“和为贵”更是一盏不灭的灯。“和”即被视为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和为贵”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精华的内涵所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从“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理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doc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河北省沙河市綦村学区张改萍2018年5月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目标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和为贵”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1、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和为贵”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三、课时:两课时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谣)百姓饭足言皆彩,谜底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和谐)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doc

    以和为贵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2、多角度演绎“和”文化,合作探究“和”文化的现实意义。3、弘扬经典文化,传承悠久文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而不同”的涵义,树立学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看看谁能来帮我解决?请看:(出示材料)中国在翻译其他国家的国名时,“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抽生回答)结论: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doc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推荐资料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的《朋友》。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教学步骤一、导入讲故事《地狱和天堂的区别》,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二、资料交流讲爱心故事要
    上传时间:10-10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