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对花》
欣赏乐曲《对花》
感受黄梅戏经典唱段
二、教材分析: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面向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四年多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的音乐认知基础和审美意识,知识和技能也有一定的积累,但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戏曲,只是在四年级时学习过戏歌(京歌),对传统戏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课面对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边缘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孩子的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方面体现的更为突出。基于此,这堂课的重心必须下沉,以大多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为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以黄梅戏的戏曲风格感知、体验为主,以展创为辅;以激发学生的戏曲为主,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辅;以欣赏辨识为主,以学唱表现为辅。
四、设计思路:
音乐是多元化的,和宇宙一样是世界最具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本堂课意在通过对黄梅戏的感受和体验,提示学生:美的音乐是多样性的,它不仅仅是明星和流行歌曲,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别具特色和魅力,它们的美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播。通过老师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有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音乐审美意识的觉醒。
五、教学目标:
1、能简单演唱歌曲《对花》和欣赏乐曲《对花》,能准确听辩乐曲中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