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1-29T11:23:07

《吻火》.梁遇春

教学要点:

1、了解徐志摩及梁遇春的生平思想,

把握文章构思及抒情特点

深入理解“吻火”的人生态度及精神实质(希腊人的思想精髓)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入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把你的吻献给谁?无论是人或一朵花,一片云……毫无疑问,我们一定把吻献给我们的至爱(板书)。而有一个人却把自己的生命之吻献给人世的火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大家一定记得这熟悉的诗句及它的作者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济南的天幕上燃起一团炽热的火,这是徐志摩对于人世火焰最后的一吻!徐志摩逝世后,在众多的祭文中有一篇非常独特,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散文《吻火》,作者梁遇春。

“吻火”作为题目,源于徐志摩生前的一个动作,作者说可以代表他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徐志摩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逃避,直面人生,热情,勇敢,激情,(会拥有绚丽,光辉,神奇的一生)

为什么徐志摩会有这样的人生态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作者开始写了徐志摩的眼睛?让我们一起从他的眼睛里找到答案吧?

银灰色(作者感觉)、光滑:惊奇,探秘,兴致

(丑的,恶的,悲的,哀的都充满惊奇、兴致)鲁迅曾说,“颓唐”也是活人的“颓唐”。因此,他拥有直面人生,勇敢,充满激情的人生态度不足为奇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吻火”这一动作与徐志摩的眼睛特征有着怎样的关联?

“吻火”与眼睛(惊奇态度)相互统一,吻火是眼睛的外在表现,眼睛是吻火的内在驱动力。没有惊奇的迷人的眼睛也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这也是文章前后两个重要的部分,表现作者在文章构思上的严谨、缜密。

从“吻火”动作和惊奇眼神,结合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谈谈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

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从师张树森、梁启超,后赴英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和思想。同时接受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顾一切,舍命追求自由、美好和理想人生。(从他争取婚姻恋爱自由为例:不顾一切舍弃“小脚和西服”的式婚姻(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追求以及后来对交际花陆小曼的追求,无不体现他这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有一个途径:文中说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想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如果我们懂得希腊人的生活态度也就懂得了徐志摩。

希腊精神的精髓:1、最终目的是世界的完美,2、最高观念是现世精神(领取而今现在),3、理想人是完美的人。总而言之,就是把握现世人生,对美与自由的永恒追求的理想主义。周作人曾让国人学习希腊人:热烈地追求美,求热烈的生。徐志摩一生正是如此。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资源

  • [课件]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黑龙江县级优课).ppt

    吻火梁遇春作者选取了什么内容表现徐志摩的精神风貌?问题探究“银灰色眼眸”的内涵“吻火”的深层含义“银灰色眼眸”的内涵:1.乐于探索2.对生活充满热情,态度积极。火的两面性“火”不仅象征了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有生命力的一面,还有烧灼、破坏、毁灭的一面。1.象征徐志摩热情、积极,勇于投身生活烈焰。2.热爱光明,对毁灭、灾难的坦然。吻火的意义我们从徐志摩的“眼睛”和“吻火”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以小见大课后作业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写出人物的神韵和精神面貌,字数600字左右。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黑龙江县级优课).ppt
  • [课件]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辽宁省市级优课).ppt

    认识人物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曾先后到美、英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曾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新月派代表人物;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由南京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时年34岁。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梁遇春Kissingthefire走近作者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辽宁省市级优课).ppt
  • [素材]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素材(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梁遇春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
    上传时间:01-03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素材(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 [课件]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辽宁省市级优课).ppt

    。---《再别康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徐志摩《沙扬娜拉》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然》夕阳已在沉沉的淡化,这黄昏的美,有谁能描画?莽莽的天涯,哪里是我的家,哪里是我的家?爱人呀,我这般的想着你,你那里可也有丝毫的牵挂?——徐志摩《海边的梦》《致梁启超》 ——徐志摩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再别康桥》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辽宁省市级优课).ppt
  • [素材]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素材(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读来令人激动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态度和文章风格,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谈的流浪汉那样,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在这篇散文里说:“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了。“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这种“无人无我“的流浪汉气质,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点。1、“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素材(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 [教案]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吻火》.梁遇春教学要点:1、了解徐志摩及梁遇春的生平思想,把握文章构思及抒情特点深入理解“吻火”的人生态度及精神实质(希腊人的思想精髓)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入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把你的吻献给谁?无论是人或一朵花,一片云……毫无疑问,我们一定把吻献给我们的至爱(板书)。而有一个人却把自己的生命之吻献给人世的火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大家一定记得这熟悉的诗句及它的作者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济南的天幕上燃起一团炽热的火,这是徐志摩对于人世火焰最后的一吻!徐志摩逝世后,在众多的祭文中有一篇非常独特,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散文《吻火》,作者梁遇春。“吻火”作为题目,源于徐志摩生前的一个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 [课件]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安徽省市级优课).ppt

    吻火梁遇春思考:吻火代表了徐志摩怎样的人生态度?思考:徐志摩眼睛独有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思考:徐志摩的眼神与吻火动作有怎样的关联?思考:从“吻火”动作和惊奇眼神,结合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谈谈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希腊精神的精髓:1、最终目的是世界的完美,2、最高观念是现世精神,3、理想人是完美的人。热烈地追求美,求热烈地生。——周作人周作人曾让国人学习希腊人:热烈地追求美,求热烈的生。情到深处,每说不出。清/沈德潜“吻火”而生的梁遇春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火的确是最可爱的东西。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寂寞的小房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这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安徽省市级优课).ppt
  • [素材]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导学案(重庆市县级优课).docx

    《吻火》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及掌握梁玉春、徐志摩的文学常识、背景知识。2.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学习“细节处见真情,微小处显精神”的“以小见大”的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徐志摩的敢于“吻火”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学习“细节处见真情,微小处显精神”的“以小见大”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徐志摩的敢于“吻火”人生态度。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福州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喜爱。2.写作背景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导学案(重庆市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重庆市县级优课).ppt

    吻火一、速读文章,理清思路1.这是一篇的散文,写人抓住了,来展示,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怀人人物外部特征的肖像和动作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一、速读文章,理清思路2.请大家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两个“特写镜头”。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探究一为什么他的眼睛是银灰色的,原文有哪些地方进行了刻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惊奇的眼神,情调的眼睛,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生活的琐事,都充满了兴致;即使是说出悲伤话的时候,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了一切,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之花”。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探究二“吻火”体现了徐志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火的两面性“火”不仅有温暖、光明、热烈、生命力的一面,还有毁灭与不幸的一面。三、引用对比,强化手法 我们不迷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PPT课件(重庆市县级优课).ppt
  • [素材]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导学案(辽宁省市级优课).docx

    原文:Kissingthefire(吻火)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页一页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罢。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那么有兴致,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习之华”,在那儿惊奇着。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the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上传时间:11-29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导学案(辽宁省市级优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