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设计思路】
课前由地理课代表将全班分成甲乙两个大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向长辈询问等方式调查:太湖溇港的位置、功能等(甲组完成)和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乙组完成)。然后由学生自主推荐两个代表将大家调查的资料整理并制作成PPT,上课时由这两位学生分别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展示的案例素材,并根据教材“图1—1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示意”,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该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示意”变式图,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图。在学生弄清楚各个箭头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要求学生以“太湖人对太湖的态度演变过程”为例,补充完成表格信息。最后,在教学“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环节时,为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图文材料,并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人地和谐的几个具体表现的文字材料。最后,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太湖及太湖周边水域大量养殖太湖蟹,养殖户的收益是否能持续增加”,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3.教学难点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环境容量和环境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
2.学生通过本章第一、二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周边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解决措施等。
3.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