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2-03T10:50:51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设计思路】

课前由地理课代表将全班分成甲乙两个大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向长辈询问等方式调查:太湖溇港的位置、功能等(甲组完成)和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乙组完成)。然后由学生自主推荐两个代表将大家调查的资料整理并制作成PPT,上课时由这两位学生分别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展示的案例素材,并根据教材“图1—1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示意”,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该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示意”变式图,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图。在学生弄清楚各个箭头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要求学生以“太湖人对太湖的态度演变过程”为例,补充完成表格信息。最后,在教学“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环节时,为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图文材料,并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人地和谐的几个具体表现的文字材料。最后,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太湖及太湖周边水域大量养殖太湖蟹,养殖户的收益是否能持续增加”,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3.教学难点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环境容量和环境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

2.学生通过本章第一、二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周边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解决措施等。

3.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

【教学目标】

《人类与环境》教学资源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事件:2007年5月29日,无锡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恶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们纷纷购买瓶装水。5月30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因为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连续高温少雨,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水体氮磷超标导致富营养化。一、工业污染增加二、农业污染扩大三、城市生活污水直接入湖四、渔业养殖规模急速扩张此外,太湖作为浅水湖泊,营养物质不容易沉淀,微风或无风条件下更易爆发蓝藻!蓝藻的危害一、污染水源,使水中含有大量难以去除的致癌毒素二、危害水中生物(导致大量鱼死亡)三、散发恶臭,影响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张蕾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立统一。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掌握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关系的途径。4.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相互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__________自然环境观察图片,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2)人类可以______环境,环境又________于人类。改造反作用人类社会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湖南省县级优课).ppt

    地理必修Ⅱ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2.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实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学习目标第1课时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环境问题汶川地震后的滑坡、泥石流请发挥你的想象并且描述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可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是否存在环境问题?阅读教材P86第一段,据所给图片自主学习,总结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环境环境物质和能量废弃物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湖南省县级优课).ppt
  • [素材]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课后习题(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人类与环境》测评练习一、选择题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2.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C.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3.(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课后习题(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水资源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解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图,并通过图像转换,加深学生理解。2、通过水资源在不同文明阶段的利用领域和问题比较,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浙江“五水共治”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二、教材与学情分析从教材来看,该节是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最后一节,前面学习了环境概述与环境问题概述,该节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没能正确处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被誉为“中国竹乡”,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2005年,习主席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思想。“竹”是安吉的名片,安吉人自古就懂得爱护竹子,也曾受过竹子恩惠,安吉竹海面积达666万平方米,占安吉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今安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着和竹子有关的职业,他们用竹子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他们也曾为G20峰会提供精美的竹器,安吉人也恪守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中国影像方志》第1集浙江安吉篇1996年,安吉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中的一员,依靠发展资源型和环境污染型的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产业,走上“工业强县”之路,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粗放的发展模式,让安吉人饱尝过度消耗资源、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科目:地理姓名:范彩云《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课 题人类与环境课 型新授课范彩云教龄4学科地理课 时1课时教材版本教材分析人类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对待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舌尖上的中国7——太湖蟹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合作探究】利用甲乙小组代表展示的材料,根据下图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究】用若干个箭头画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各个箭头的含义。物质能量废弃物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到两个方面: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态度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余廷志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1.3人类与环境 课程类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课标及解读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各国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协调人地关系,开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教材主要讲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等三个个方面的内容。2.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对教学重组和再创造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

    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2.能够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实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及分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分类2.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四.教法、学法与教具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视频等五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