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教材解读: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湘教版《地理选修Ⅵ》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内容社会性、生活性强。教材首先从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因人类的逐渐消耗而耗竭,进而对石油资源存在潜在危机的原因加以阐述。然后,教材阐述了石油危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教材通过“活动”内容着重分析了我国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总体看,本节知识内容为前一节我国存在的主要矿产资源问题起到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知识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石油生产和消费知识,认识石油资源存在潜在危机的原因。
2.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石油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石油危机产生的影响。
3.通过合作学习,结合图表和文字信息,掌握我国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石油危机产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我国石油危机应对的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石油危机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树立能源危机意识,增强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石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中国石油资源危机应对措施”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被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石油资源的非可生性质有所了解,加上石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选考班学生,学生基本素质较好,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但本节课正文部分知识内容较少,要想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石油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需要利用丰富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从感官上加以认识,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讨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希沃授课助手辅助教学),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