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发布时间:12-03T08:04:04

马涛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与能力: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利用“春晚”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

重点: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理解垂直地带性

广玉兰

云杉

中国梧桐

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自然带

气候

热量

水分

植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资源

  • [教案]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doc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网路】“【知识回顾】1、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2、整体性: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知识运用】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下图是重庆武隆喀斯特景区分布图。请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武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全班分为AB两大组,分别对本题对本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或进行补充,获得评审团支持票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利用读图对比分析法来比较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点;2、 学会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规范答题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美好风景,更加热爱地理和生活。课标解读: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S:同学们,大家好,刚刚我们观看了电影《飞屋环游记》的片段,主人翁卡尔带着他的屋子一起去仙境瀑布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卡尔决定给我们发来一些照片和视频,让我们一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答案 C解析 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不会有热带雨林带。**由于行星风系的作用,有些地区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素材]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导学案(部级优课).do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单【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过程】一、自然带 自然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1页)通过世界理想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课本91页图5.7推导出世界理想自然带分布图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形成原因:________,形成基础:________,表现:对人类的影响2.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________,形成基础:________,表现:对人类的影响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导学案(部级优课).doc
  • [素材]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导学案(天津市县级优课).docx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2、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方法。【学习重、难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学会用科学的、联系的、因地制宜的思路分析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课前预设任务和要求,让预习更有目的性。先熟悉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运用打好基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方法指导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导学案(天津市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天津市省级优课).doc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运用整体性方法,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2.学会描述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方法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读图的能力,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对地图进行分析。三、重点难点1.学会描述某地的位置特征、地形特征2.学会比较两地气候并说明成因3.学会运用整体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日本自然风景片以日本自然风景片引入,引入情境活动2【讲授】一、 领土展示日本地图,讲授日本的领土范围活动3【讲授】二、 位置引导学生描述日本的位置,以及与天津的位置关系,学会描述位置的方法活动4【讲授】三、 气候通过阅读图标,说出日本的气候特征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天津市省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docx

    3.2(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授课题目中图版地理必修1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2)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别阐明地域分异规律中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带谱图阐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结合地图以及旅游路线选择的探究活动,归纳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2.通过阅读喜马拉雅山景观图以及其垂直地域分异图,归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中要因地制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docx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3、通过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气温特征的原因。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地理依然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依然按照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在学完地形之后,进入气候。新授看图片,说出这是什么现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docx
  • [素材]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素材(部级优课).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即通过阅读“自然模式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景观图”等,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某一地图如“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或“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模式图”的分析,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规律,主要包括:全球范围内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经
    上传时间:12-03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素材(部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PPT课件(天津市县级优课).ppt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三复习天津高考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天津高考题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0-11题。10.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上传时间:04-30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PPT课件(天津市县级优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