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好动、好奇、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达到初步的认知目的,而且读图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前提。
加强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真正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歌曲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
提问:为什么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明确本课要学习的是中国的地势。思考问题 了解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活动
探究地势特点
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读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提问: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由西向东如何变化?代表什么含义?
引导:结合图例,观察中国地形图上海拔高度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