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马虎》课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怎样才能不马虎》一课围绕“儿童与自我”这条主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个内容范畴。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本课是培养学生耐心与责任心的重要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不马虎的好习惯,因而体现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所反映的“学会做事,学会关心”中的第4条“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不马虎的好习惯,教学中要遵循课标的理念: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掌握不马虎的方法。一年级学生虽然小,但是对于马虎的危害和方法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根据“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的设计思想,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体验做事认真带来的快乐,掌握做事不马虎的生活技能。
二、教材分析
1.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分题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第16—17页。所在的单元主题系《我的好习惯》,本单元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设计了《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四个分题。前两个分题侧重从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精神气质的培养;后两个分题针对学生在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作业拖拉、作业马虎等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
《不做“小马虎”》是本单元的第四个分题,与前三个分题是并列关系,本分题以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粗心、马虎的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马虎”,寻找马虎的原因,从而找到不当“小马虎”的方法,养成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不马虎的好习惯,懂得做事要细心、不马虎,端正做事的态度,负责任的生活。
《怎样才能不马虎》是第四分题的第二课时。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克服马虎的方法,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材中,本课题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材用不同的范例列举了克服马虎的一些方法,这是教材的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寻求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运用克服马虎的方法,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2.图文分析
本课题位于教材第16-17页。教材第16页出示了三幅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景图片,展示了不同的范例,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克服马虎的方法。教材第17页设计了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意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做事情的方法与规律,体会细心和耐心的重要性,减少马虎行为的发生。在教材的16—17页还提供了一个副本即绘本故事《马虎危害大》,这一故事是对前一课题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的拓展延伸,意在让学生自己来感受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些小马虎如果不改正可能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因“马虎”而抄错题、算错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因“马虎”做错事、耽误事。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年龄小,缺乏对“马虎”的认知;在行为习惯上,缺乏责任心,还未产生克服“小马虎”行为的驱动意识;在知识技能上,对“马虎”的产生原因了解得比较片面,不太了解“马虎”产生的危害以及克服“马虎”的方法,没有形成学习和做事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为避免学生谈话显得空泛,需要时刻抓住孩子的事例,步步深入,分析马虎的原因,让孩子有切身的感受,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丰富评价语言和手段,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渗透责任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马虎危害大,学习、做事时不能马虎,要认真、细心。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体验做事认真带来的快乐,有不愿做小马虎意愿,养成初步的责任意识。
行为与习惯:能够克服自己的马虎的行为,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因为马虎产生的危害,懂得做事要认真、仔细,有责任心,掌握克服做事不马虎的生活技能。
过程与方法:交流马虎带来的麻烦与危害,在活动中寻找克服马虎这个坏习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