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优质课案例教学实录(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教材]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课文]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时长] 40:42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教学资源

  • [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在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902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第八章第五节读图,说说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长城秦岭太行山乌鞘岭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位置和范围: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省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1.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差异大,冬春易发生旱灾,夏季易发生洪涝。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612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边界范围。(2)说一说,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华北的西部,居于内陆。北临内蒙古高原、西临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南临秦岭。二、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黄土高原地区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黄土高原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746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ppt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2017.4.5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四大地理区域)。黄土高原(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边界范围。(2)说一说,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月份123456789101112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248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爸爸要求小明做此次旅行的向导。为了保证旅途顺利,在出发之前,小明想先对黄土高原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了解,聪明的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纬度位置:北半球中纬度。海陆位置:华北地区的西部,属内陆地区。读图,说说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相对位置: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范围:甘肃、宁夏、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527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西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doc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授课时间:30分?一、教学目标(一)重点?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黄土高原的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巨大转变。(二)难点1.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势。2.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三、教学板书听民歌学高原一、黄土高原1.位置2.特征3.问题二、居民生活1.变化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247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doc

    第5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通过相关资料对比,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4.运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教材分析自然地理概况:位置和范围土壤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形成特别的地貌景观2.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食物结构的转变民居的转变交通或通信方式的转变3.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提纲: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以西,居于内陆。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287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docx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土高景观特征。2、知道塬墚峁的形状、成因及特征能力目标:1、能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了解黄土风情,培养学生热爱黄土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点。【教学方法】学生读文自学,读图分析归纳练习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土人情吗?现在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一、位置与范围二、
    上传时间:2023-02-14 下载数:356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

    感受黄土地黄土高原区域的发展基本概况: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主要地貌:黄土源、黄土梁、黄土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太行山以西地区。(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2)说一说,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太行山以西地区。北半球中纬度(34°N--40°N),东半球(103°E--114°E)。北临内蒙古高原、西临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南临秦岭。2、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黄土高原地区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995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doc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4、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教学重点:本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治理措施教学难点: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CCTV公益广告:水土流失篇黄土高原》,看完这段视频材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视频中的自然景观与我们生活的南宁有何不同呢?该视频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黄土高原的区域
    上传时间:2019-12-04 下载数:702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