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部编版苏教版鲁教版粤教版
年级导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综合
当前位置:首页首页 > 语文备课网 > 粤教版高中语文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语文必修一16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试题练习题

发布时间:07-27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语文必修一16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试题练习题”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6孔雀东南飞并序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自缢(yì)谥号(shì)

蕴藏(yùn) 愠怒(yùn)

B.哽咽(yè) 呜咽(yè)

咽喉(yān) 狼吞虎咽(yàn)

C.伶俜(pīnɡ) 聘书(pìn)

驰骋(chěnɡ) 娉婷(pīnɡ)

D.纤细(qiàn) 拉纤(qiàn)

否泰(pǐ) 否定(fǒu)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既若见录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B.渠会永无缘 渠:第二人称代词“你”。

C.我自不驱卿 卿: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D.妾不堪驱使 妾:旧时妇女自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府吏见丁宁②渐见愁煎迫

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叶叶相交通

D.①故遣来贵门 ②知是故人来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十二地支两两相合的意思,“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六面,实指天下。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孔雀东南飞(节选)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相关资源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参考阅读

1 我很重要

2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3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点击链接

演讲的艺术

讲述自己的故事

第二单元 传记

基本阅读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5 华罗庚

6 罗曼·罗兰(节选)

扩展阅读

7 留取丹心照汗青

8 我的回顾

表达交流活动

展现七彩人生

点击链接

读书“三到”始知书

放言述说平生事

第三单元 散文(1)

基本阅读

9 荷塘月色

10 散文两篇

10.1

10.2 我的家在哪里?

11 拣麦穗

扩展阅读

12 我与地坛(节选)

13 沙田山居

表达交流活动

打开心灵之门

点击链接

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

叙述纵横求变化

推荐阅读

抒情绘景的现代美文——《朱自清散文全集》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基本阅读

14 《诗经》两首

14.1 静女

14.2

15 离骚(节选)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17 汉魏晋诗三首

17.1 迢迢牵牛星

17.2 短歌行

17.3 归园田居

扩展阅读

18 汉乐府两首

18.1 上邪

18.2 饮马长城窟行

19 南朝诗两首

19.1 登池上楼

19.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表达交流活动

寻觅节日诗情

点击链接

诗无达诂

文言实词(1)

推荐阅读

包罗万事的历史画卷——《三国演义》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