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部编版鲁教版岳麓版人民版
年级导航: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备课网 > 岳麓版初中历史 >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历史八年级上册6戊戌变法获奖ppt课件

发布时间:07-03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历史八年级上册6戊戌变法获奖ppt课件”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维新宣传

二、百日维新

变法的背景、兴起;

变法的高潮、失败及影响;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割三地: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最远重庆)

允设厂:直接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经济上: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

借款、修路、、开矿、设厂、开设银行

资本输出的影响:

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了。

《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2、政治上:直接割地转变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威海卫

天津

北京

胶州湾

旅顺

大连

山东

渤海

黄海

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实力范围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把长江流域以及云南、广东部分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中国岌岌可危,变法呼之欲出……

1895年,甲午战后时事漫画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的影响:

(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状元实业家张謇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1、国际局势:

2、民族危机:3、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5、思想基础:

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梁、谭、严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

——宣传维新思想

1、著书立说;

2、进行论战;

3、上书皇帝;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公车上书

(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创办报纸:《国闻报》《时务报》

——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梁启超

梁启超在《事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着天下之公理也”,“变异变,不变异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别忘,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考: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活动: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区别在于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变法的高潮

——百日新政

1、康有为两次上书:

(1)康有为1897年上书;

(2)康有为1898年上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延伸: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2、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3、改革的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闲散

衙门和冗员

准许臣民上书言

事,允许创办报纸

经济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

裁汰绿营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

改革科举制

废除八股

将书院、祠庙等改

为中西兼修的学

校,创办专业学

堂,选派留学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维新变法的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1898)

2、概况:

林旭

谭嗣同

刘光第

康广仁

杨深秀

杨锐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客观

通过以上材料合所学知识归纳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2)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主观

根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十分强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软弱。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甲午战后

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

资身软弱

封势强大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报刊、学会、学堂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产生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D.戊戌政变

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4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扯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5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6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大的是()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训练新式军队

7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稳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8戊戌变法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袁世凯的出卖

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C.顽固派势力强大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9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光绪帝宣布变法

C.是一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D.又称“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事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相关资源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 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存亡图存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 太平天国

第4课 洋务运动与民办工业

第5课 甲午战争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4课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

第15课 国民革命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第16课 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19课 “血肉筑起的长城”

第20课 辉煌的胜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1课 内战的爆发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