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部编版鲁教版岳麓版人民版
年级导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选修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备课网 > 岳麓版高中历史 > 岳麓版必修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1孔子与老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07-24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1孔子与老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年级 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教学时间 年月日 题目 第1课孔子和老子 课时 2 课本 岳麓书院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新课标:

1、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

2、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识记: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2、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

理解:

1、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和礼,“正名”是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的原因。

2、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能力:

1、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2、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孔子和老子思想的评价。 过程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感悟历史)——(史论结合分析、理解、评价))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孔子的学说

一)仁

1、含义

仁者爱人

A统治者

B所有人

2、方法

忠恕之道

二)礼

1、含义

周礼

2、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3、评价

仁与礼的关系?

1、仁是礼的核心

三)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四)天命观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三、评价孔子的思想

新课小结

第二课时

二、老子

一)哲学思想

1、道

2、辩证法

二)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三)评价老子的思想

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点击课件)曲阜旅游景点图

师:今天我们先去看一座东方圣城——曲阜

师: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素王指谁?

生:孔子。

师:哪国人?

生:鲁国人。

师: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三孔”指孔庙、孔府、孔林就在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孔林是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持最完整的一处家族古墓群。孔氏家族绵延80代而不绝,可谓世界第一大家族。看图上尼山,推测孔子为什么字仲尼?

生:因为排行老二“仲”,因为生在尼山所以字“仲尼”。

师:而孔子本人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全世界的祭孔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

(点击课件)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中的乐舞告祭。

(点击课件)2010年春季尼山祭孔、成人礼

《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师:“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的意思是要做到举动端正、态度端正、言谈恭顺,行了冠礼之后由长者取了一个字,才真正成人了。

(点击课件)女子的成年礼叫笄jī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师:孔子的世界影响力如此巨大,大家想不想了解孔子到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生:想。

(点击课件)孔子和老子的图像

师:大家知道哪一位是孔子吗?

生:左侧。

(点击课件)孔子半身像。“七陋”,即鼻露孔,嘴露齿,眼露睛,

头圩顶,耳垂肩,手过膝。

师:孔子长的帅吗?

生:不帅。

师:奇丑无比。但古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孔子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想遗产。

(点击课件)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师: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极其淡定。而生活中我们知道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曾用十多年时间周游列国,但没有任何一国采用他的政治主张,生活十分贫穷。他自嘲那十余年“惶惶如丧家之犬”。这些遭遇如果换成个普通人,肯定会悲叹。但孔子没有。是什么使他能如此谈定而超然地看待自己的一生呢?

生:学习、坚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目的,让学生先感受孔子的人生,我称为“感悟历史”,“感悟历史”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情感铺奠。这次导入的设计内容比较多,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略去祭孔的三张图片。]

(点击课件)春秋时期形势图及铁器图

师: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什么会产生于春秋时期?我们分析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依据的理论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分析春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生:略。(点击课件)

春秋的时代特征(前770年——前476年)

最突出的特征:奴隶制瓦解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儒家和道家学派产生。

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

师:请一位同学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分析孔子“仁”的含义是什么。

生:要求统治者爱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师:我们再根据“仁”的字形推测“仁”的含义是什么?

生:仁的字形是指两个人。

师:我们平时关注两个人,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的什么方面?

生:关系。

师:对,那“仁”主要指两个人的什么样的关系?

生:友好,和谐,友爱的关系。(只要意思正确都可以)

师:根据“仁”的字形含义,分析孔子“仁”的含义是什么?

生:所有人都应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师:其实孔子的“仁者爱人”还包含着三个递进的层次。

(点击课件)“仁”的三个层次: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仁”的第一个层次以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第二层以社会为关节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第三层以宇宙为终结点,调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说了半天“爱人”,如何去爱啊?给他(她)买个礼物?买好吃的?孔子讲了“爱人”的方法——“忠吮之道。

(点击课件)忠:中人之心,故为忠。尽力为人谋。恕:如人之心,故为耍推己及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师:孔子“爱人”的方法够深刻吧。接着我们来理解“礼”。礼的含义是什么?

生: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点击课件)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师:阅读教材找到实现礼的方法是什么?

生:“克己复礼”、“正名”。

师:“克己复礼”什么含义?

生: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师:“正名”什么含义?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故事一:教材第3页第二段小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解什么含义?

生:等级秩序、贵贱有序。

(点击课件)故事二: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生:“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礼”

参考答案:积极方面: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传统美德)

消极方面: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保守,被后世统治者用于阶级压迫的工具。

(点击课件)“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仁是礼的核心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礼是实现仁的手段,是仁的外在表现

(点击课件)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师:根据材料分析“为政以德”的含义。

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点击课件)《论语.子罕》记载,过去用麻布作礼帽虽符合周礼,但很费工;当时都改用丝绸来做,比较省力。孔子便赞成当时的做法。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内心的悲戚。

师:根据材料分析“为政以德”的含义。

生:主张改革礼制。

师:近代有一位改革家曾以孔子为先师,号召改革,领导了戊戌变法。他是谁?

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必修一没有学到,学生如果不知道,老师就讲出来。)

(点击课件)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先进》

师:阅读材料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生:敬鬼神而远之。

师:孔子迷信鬼神吗?

生:不。

师:孔子是无神论者吗?

生:不是。

师:那孔子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生:人事。

师: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态度?

生:务实态度。

(点击课件)(学生小结孔子的思想观点,落实知识点)

(一)仁

1、含义:爱人

2、方法:“忠吮之道

(二)礼:

1含义:周礼

2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相关资源

岳麓版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 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