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03.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上海科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食物链》单元第二课时
《食物链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外国语小学 潘晓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构建多条食物链并进行比较、归纳,知道食物链中的动物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2.通过交流、分析动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初步了解微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分解作用,知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一般包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微生物。
3.通过构建、描述食物链中各环节在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各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是稳定的。
4.结合情境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初步认识食物链中生物种类或数量的急剧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稳定性的影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链的组成及各环节在营养物质循环中的相互关系。
难点:初步认识在食物链中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动植物(微生物)图卡磁贴。
2.演示实验器材: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手机)。
3.自制电子白板课件等。
四、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活动I 观察与讨论
利用白板的(克隆)拖动功能,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在同一环境中学生自主罗列多条食物链,并从营养供给角度先行了解食物链中“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三个要素。而后利用白板的橡皮功能,通过擦除直观呈现强烈对比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认识和关注到微生物作为食物链中的组成部分在其中的作用。
活动Ⅱ 构建与描述
通过组内自主分析、拼图的方式构建循环示意图,而后通过拍照投屏的方式呈现小组探究结果并进行描述、互动评价。
活动Ⅲ 分析与反馈
创设探究情境,生成讨论的话题,生生、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表述想法,最后对于本课学习的收获学生进行反馈。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食物链的完整组成。
第二环节,构建描述食物链中各环节在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对食物链稳定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食物链的完整组成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呈现森林环境)观察:植物、兔、瓢虫、蜘蛛、小鸟、狐狸、小鸟、老鹰、狼。
白板操作:构建多条食物链。
2、交流:食物链中包含了哪几类生物?(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3、质疑:植物又从哪里获取营养?(光合作用制造;根吸收水、土壤中的营养……)
4、(出示新鲜的香蕉、牛的尸体)交流:在自然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会有何变化?
(1)白板操作:呈现发霉香蕉、牛的尸骨。
(2)讨论:为什么会发霉、腐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成为营养物质,植物得以吸收)。 复习前课所学,利用白板,自主进行同一环境中不同食物链的构建。
引导学生从营养供给角度认识分类组成。
挖掘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学生提及到根吸收营养,引发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