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2019版)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2019版),教师之家为您提供《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课件教案学案试题供您教学备课参考,希望对您的备课有帮助。【访问《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极简版页面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下载

  •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校名师PPT课件(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ppt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作者:【北宋】苏辙 图:敦煌壁画中的古人田间劳作图 一、背景知识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三,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成就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校名师PPT课件(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ppt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集体备课ppt课件.ppt

    2.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 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 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集体备课ppt课件.ppt
  • 高中必修上册统编版《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优秀教学课件.ppt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记叙了在多日雨后的放晴日,孙辈替长辈收麦的事情。全诗并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写了劳动中以饼充饥,劳动后喝酒等情形,从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及劳动的欢乐。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上册统编版《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优秀教学课件.ppt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下载

  •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学设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记叙了在多日雨后的放晴日,孙辈替长辈收麦的事情。全诗并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写了劳动中以饼充饥,劳动后喝酒等情形,从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及劳动的欢乐。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上册).docx
  •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docx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docx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生活气息。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
    上传时间:07-31 进入下载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方案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充满了辛勤劳苦,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美好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 。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味劳作之美。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学案下载

  •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优秀教研导学案.doc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 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优秀教研导学案.doc
  •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获奖说课导学案.docx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学案 1. 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一、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
    上传时间:04-15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获奖说课导学案.docx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试题下载

  •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琴弦 船舷 谄媚 垂涎三尺 鲜为人知 B.沧海 苍茫 怆然 创巨痛深 满目疮痍 C.宵柝 拓展 落魄 拓扑学 唾手可得 D.畴昔 胡诌 雏形 未雨绸缪 踌躇满志 【答案】 C 【解析】 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 ,“雏”读chú,其他读chóu。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缘分    凄婉    意蕴    栩栩如生 B.惆怅 苍海 逍遥 恬不知耻 C.消逝 蝴蝶 住军 白雪皑皑 D.决别 悼念 缱绻 面面相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x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答案】A 【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答案】C  【解析】C项,“班超”应为“班固”。 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上传时间:04-01 进入下载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x
  • 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x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x
  •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琴弦 船舷 谄媚 垂涎三尺 鲜为人知 B.沧海 苍茫 怆然 创巨痛深 满目疮痍 C.宵柝 拓展 落魄 拓扑学 唾手可得 D.畴昔 胡诌 雏形 未雨绸缪 踌躇满志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缘分    凄婉    意蕴    栩栩如生 B.惆怅 苍海 逍遥 恬不知耻 C.消逝 蝴蝶 住军 白雪皑皑 D.决别 悼念 缱绻 面面相觑 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 B.蓝田日暖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宵柝 D.不及卢家有莫愁 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
    上传时间:03-03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