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1-13T07:34:43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整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以“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从兴趣入手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分组实验感受超、失重现象进而小组讨论、交流超、失重条件感悟超、失重实质解释生活中超、失重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1、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

2、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知道什么情况下出现超重和失重,并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学资源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个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是先利用一个午休时间带领全体学生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超重与失重。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课堂以展示视频资料回忆电梯现场,并观察和总结当时的困惑。教师及时评价。在数据及回忆的基础上总结学生的困惑,教师加以精练,提出四个问题:问题一:什么是超重,失重?问题二:什么条件下出现超重和失重?问题三:超重失重的实质有何奥秘?问题四:超重失重是否重力发生变化?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重庆市省级优课).ppt

    GFF′2.台秤读出的是那个力的大小?F′:物体对台秤的压力1.F和F′有什么关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和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台秤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量吗?实验研究: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验实目的:研究发生超重、失重的条件实验原理: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物体所受重力:超重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失重1.让测力计分别处于匀速上升、匀速下降、突然上升到停止(包括加速上升、减速上升)、突然下降到停止(包括加速下降、减速下降)。实验任务:2.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学案实验研究部分的表格。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减速下降加速下降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重庆市省级优课).ppt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教学设计模板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⑵学生刚学习过牛顿运动定律,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受力,进而判定运动状态的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牛顿第三定律,对这一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也为本节课在知识和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现象,建构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2)知道视重和重力的区别。学会对实际情境“建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体验超重和失重,了解超重和失重环境的奇妙性,培养探究技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整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以“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从兴趣入手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分组实验感受超、失重现象进而小组讨论、交流超、失重条件感悟超、失重实质解释生活中超、失重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二、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1、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2、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3、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超重、失重学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福建省县级优课).ppt

    问题情景:问题一:什么是超重,失重?问题二:什么条件下出现超重和失重?问题三:超重失重的实质有何奥秘?问题四:超重失重是否重力发生变化?问题一:什么是超重,失重?一、超重失重?⒈定性演示:用一根弹簧挂一个钩码,钩码静止时和钩码上下运动时,手指的感受?2.定量分析:弹簧秤(台秤)的读数为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物体对台秤的压力)GFF′实重视重N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福建省县级优课).ppt
  • [素材] 《第4节 超重与失重》课后习题(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超重和失重》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来源:Zxxk.Com]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没有人D.不论超重、失重或安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2.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称一物体的重力,如果读数与物体重力相比有下列偏差,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若读数偏大,则装置一定是在向上做加速运动B.若读数偏小,则装置一定是在向下做加速运动C.若读数为零,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课后习题(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第4节《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难点:实重与视重辨析;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及原因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础知识,刚接触综合应用。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步加深知识理解。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重与视重的概念;知道超重现象与失重现象定义;2.理解超重失重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产生超重、失重的原因。3.会用超重、失重知识解释、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宇航员精彩生活和过山车体验感受超重与失重;;2.通过对演示实验与电梯升降视频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有自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超重与失重许文波请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知识复习1: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与理解: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所受到的外力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外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知识复习2: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与理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定量地说明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对它作用的力(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即:合外力不为零,就会产生加速度,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发改变。知识复习3: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与理解: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观察与思考一:1、如图所示,物体拉弹簧秤的力和弹簧秤拉物体的力是什么关系?3.物体受弹簧秤的拉力和弹簧秤的示数大小什么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第4节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应用超重失重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及投影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
  • [教案]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
    上传时间:11-13
    《第4节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