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1-21T07:23:40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

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

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播放《同桌的你》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

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后回答)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资源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doc

    《那时的我们》教学内容“学堂乐歌”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师:那时的我们。经历过很多。。。留下了很多。。。问题:歌曲的名字?图片反应了什么?(同学讨论,回答)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音乐的创作来自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x

    学堂乐歌课题刘珊珊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作品分析:《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作者介绍:李叔同(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doc

    黄彩文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革命革命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伴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堂乐歌创作的意义。 导入 回顾检查上节课现代校园歌曲情景剧《同桌的你》引出本节课新课程学堂乐歌-------《送别》引入 组织:要求:集合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 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1901年开设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安徽省县级优课).ppt

    那时的我们杨楠那时的我们经历过很多…那时的我们也留下很多…回忆里…那时的歌曲那时是怎样的……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歌唱课中教唱的歌曲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数采自日本及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词,编成新曲。少数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填词。歌词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如:《何日醒》、《体操—兵操》、《自由》、《勉女权》等。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有识之士。以原有曲调,重新填词。18世纪下半叶,美国作曲家奥德韦创作了著名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该曲旋律优美,包含深情。19世纪初,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对该曲用日本文字进行填词,创作了《旅愁》。此后,在1913年李叔同填词写成歌曲《送别》,表达了送别亲友时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安徽省县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安徽省县级优课).ppt

    “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宣传学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继承了我国古代“按谱填词”的传统,将手风琴、钢琴、乐理、简谱、五线谱等西方乐器和乐理及歌唱等表演形式全面的介绍到中国。集体演唱形式为我国后来的群众歌咏打下基础。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和近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分界线”,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上海市人,1902年赴日本学习,在东京期间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的创作。主要作品有《黄河》、《赛船》、《竹马》、《体操—兵操》等。李叔同,浙江平湖人。创办我国最早的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安徽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doc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学重难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同桌的你》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思考后回答)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x

    百年歌声——“学堂乐歌”教材分析设计思想本课的特点在于:从“学堂乐歌”时期典型代表的音乐作品入手,用音乐作品来了解其价值,淡化“学堂乐歌”的政治、历史功能。本课通过“乐歌”的创作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送别》、《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三首“乐歌”找出“学堂乐歌”时期音乐创作的特点并运用于“乐歌”的创作。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送别》、《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知识与技能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创作特点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创作。能自然、从容演唱所学“乐歌”。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创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docx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实践——思考——总结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既会欣赏也会鉴赏。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的宗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三、教学内容1、《送别》;2、《体操—兵操》;3、《黄河》;4、《祖国歌》;5、沈心工与李叔同;6、“歌曲串串烧”。7、为《送别》创作歌词。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五、难点教学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六、教学方法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学堂乐歌》教案章节: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年级:高一年级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送别》歌曲视频,让学生说出曲名。师:这首歌曲创作于1913年,距今已有100年了,100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我们,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就是这样一首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ppt

    特点起源20世纪初(1902)学堂乐歌在曲调方面,可以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上传时间:11-21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PPT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