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发布时间:11-28T07:38:51

江城子

甜蜜的思念

苏轼的妻子王弗

写作背景:

1075年,苏东坡被贬谪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二十年仕途奔波,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孤坟

明月

松冈

(意境)阴冷凄凉

(感情)孤寂哀伤

深挚思念

1、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3、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资源

  •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授课时间:2018年5月15日《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词。【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在合作中探究感悟作者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苏轼面对困境豁达、乐观的精神。2.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词的语言鉴赏,所抒发的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胸怀。?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板书:定风波苏轼)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 [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福建省县级优课).ppt

    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定风波(词牌名)唐代教坊曲。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后多写人生感慨。一读:明确内容整体感知一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福建省县级优课).ppt
  • [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置之不理何妨挑战、无所畏惧吟啸轻松、欢快徐行泰然自若、潇洒轻轻松谁怕搏击风雨、无所畏惧任洒脱、旷达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走进潇洒东坡——苏轼诗词群文阅读教案一课堂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诗、文、词、画样样精通。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豪放雄健,慷慨悲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孔子说:“诗言志。”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读他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透过作品来感受他旷达的人生观。二课前抢答学习苏轼的诗词之前,让我们先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来个课前抢答,看谁记得答得又快又准确。三课堂分享苏轼的诗词选材广泛,有叙事的,写景的,记人的,怀古的。这周,我们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群文阅读。同学们在学案上,从写作背景、诗词大意、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等角度对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了赏析。先小组交流一下,再每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 [素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部级优课).docx

    走近潇洒苏轼——苏轼诗文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自学苏轼的诗词,总结诗词学习的方法。2、通过对苏词及其他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学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学习内容(《赤壁赋》)(《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诗宋词》p5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唐诗宋词》p57)《江城子“密州出猎》(《唐诗宋词》p6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唐诗宋词》p6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唐诗宋词》p66《临江仙“夜归临皋》(《唐诗宋词》p67参考资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潇洒东坡》《苏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部级优课).docx
  • [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重庆市县级优课).ppt

    课程题目:《定风波》学科:语文年级:高一教材版本:鲁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温故知新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初读感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初读感知解读内容遇雨同行狼狈余不觉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重庆市县级优课).ppt
  •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docx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高一的学生还处于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基本能力具备,但是鉴赏思维和鉴赏用语仍处于养成和积累阶段。所以,仍需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悟人生,在诵读中探究意象。教学中,第1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读准字音、节奏,在读中悟,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第2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第3步重在引导学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定风波》教学设计2018年6月教材分析本首词选自必修四第二单元。该词创作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同时期的作品还有必修二选编的《赤壁赋》。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对苏轼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思想倾向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应有意联系以往所学内容,以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设计意图苏轼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旷世奇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学习本首词应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内容,重点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对人生观的认识。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 [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福建省省级优课).ppt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福建省省级优课).ppt
  •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内蒙古省级优课).docx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苏轼在黄州时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语言质朴,哲理深刻。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感悟情感,探讨哲理。教学中,首要是鉴赏和感悟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让学生听《定风波》不同的演唱方式,正确的领悟情感,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2.反复咏诵,聆听吟唱,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实施】1新课导入: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今
    上传时间:11-2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内蒙古省级优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