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艰难困苦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武力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样的人就叫做大丈夫。有一个人,他饥吞毡渴饮雪,仗汉节牧羊,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用生命和青春为我们诠释了“大丈夫”的含义,他是谁呢?他就是——大汉苏武!
前面几节课,我们对《苏武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言知识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赏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班固塑造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概括典型情节
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生卒年份(公元前140年—前60年),苏武活了多少岁?(苏武活了八十岁)班固为苏武立传,有没有把苏武八十年的人生历程都写出来?他选取了苏武的哪个人生阶段来写?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班固选取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这十九年来写,侧重写了:匈奴内部发生谋反,副手张胜参与其中,事发后苏武被牵连,苏武想要自杀;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劝降;卫律劝降失败之后,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所以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在选材方面,必须要选取最能表现传主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的典型情节。接下来,我们通过把握这几个典型情节来赏析苏武的形象。
(二)“自杀殉国”
首先是苏武被牵连后选择自杀。这一情节在文章第几段?(第3段)请全班齐读第3段。
找出关于“自杀”的描写。“欲自杀”“引佩刀自刺”苏武为什么想要自杀?“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不想被匈奴侮辱。)苏武的身份是汉朝的使臣,他的使命是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但这使命没有完成,反而下属参与了匈奴内部谋反,作为领导没有管好下属,这已经辜负了国家。如今东窗事发,匈奴必定要侮辱使者。使臣在外代表这国家,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为了避免受辱,所以苏武选择自杀。从苏武的生死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武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国家尊严、国家利益至上。这是爱国的表现。)这里,班固着重描写的是苏武的语言和行动。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周围人什么反响?(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同行放声大哭,让叛徒大为震惊,让敌人感到钦佩。对这些人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苏武的忠贞爱国。
(三)“卫律逼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