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语文17边城(节选)最新导学案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班级
姓名
评价
边城(教师)
【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2.体会生活化语言的运用。3.学习欣赏人物情感。
【重点难点】生活化语言的运用。欣赏人物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预习案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effeI?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j。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2.了解背景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老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
【预习检测】——基础积累,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抿:mǐn?筸:gān?嗤:chī?荫:yīn?吠:fèi?掂:di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强横(qiánghèng):强硬蛮不讲理。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强迫(qiǎngpò):施加压力使服从。睨:斜着眼睛看。
【整体感知】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午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1】——研习第三部分
1.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边城给你什么印象?
赛龙舟端午节。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翠翠。安分乐生,世外桃源。
2.“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两人为什么发生了争持?结局是什么?一个强给,一个强推;结局是:商人撒下钱,爷爷除了留下一个铜子外,其他的都塞给了他,并且给了一大把烟草,算是抵那一个铜子。
3.你如何解读“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你如何理解祖父留下一枚铜子这个行为?
不能接受,是因为那钱不是自己该得到的,有点被施舍的感觉,所以,心里很不舒服;
非要给,是因为同情这祖孙两人。最高贵的施舍是给人尊严。
4.你有过“被接受”的经历吗?那时那刻的心理是什么?(自己谈,被接受钱物,受伤的是自尊心。)
探究点2】——研习第四部分:
1.“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端午节赛龙舟的鼓声
2.去年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去年的端午:爷爷提起此事,是想引起翠翠对天保提亲一事的回忆。
3.两年前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两年前的端午:翠翠与傩送相遇,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4.这个情节的安排,作用是什么?细腻地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活动
【探究点3】——研习第五部分
1.“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那是什么事情?——迎亲
2.比较这个迎亲场面,与我们当地的风俗有什么不同?从迎亲队伍的组合、准备的礼品等方面对比
3.如何理解“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风俗民情是必须要尊重的。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应该接受的,爷爷就接受了。
4.你理解“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吗?说说其中的含义。
爷爷想着,有一天,翠翠会嫁人,终是会离开自己的了;
翠翠想,自己一天天长大了,会嫁人的,况且有着自己心仪的人。
【探究点4】——研习第六部分:
1.“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翠翠明白了祖父的意思,不作理会,却做了哪些事情?
你也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翠翠明白祖父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大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2.在语段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探究点5】
1.结合文本阅读,思考:祖父和翠翠的性格特征。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聪明乖巧,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爷爷: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乐观旷达,宽厚仁慈。
2.结合本语段,说说本文叙述人语言有什么特色?(对话之外的语言)
作者用古拙朴素的语言叙述故事,具有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美,显得清新别致。
【探究点6】——深入探究
边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息,在这里,处处体现着美,展示着美,大家找找文中你感觉作者描写了那些方面的美?
一.环境美青山绿水。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豆绿色”“银色薄雾”,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二.风俗美民风民俗美。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爷爷和翠翠的生活不是很宽裕,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端午节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划船靠前可领赏、放鞭炮、军民追赶大雄鸭、包尖角粽子、迎婚送亲给红包)新年(狮子龙灯、锣鼓炮仗烟火)和谐、淳朴
三、人格美(人情美)
翠翠美。翠翠是作者笔下“爱”和“美”的化身,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祖父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二老,感情纯洁真挚。
顺顺美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