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15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质课导学案
下载地址
内容介绍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使用说明】
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文言文学法:1.读——动口以培养语感;2.译——动手以掌握知识点;3.思——动脑以积累写作素材。)
【课前预习案】
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和。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名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
《史记》是我国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人物事迹,书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史书体例。《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3、简介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自主学习·梳理基纯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
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3、左右欲刃相如
4、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0、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特殊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
君幸于赵王
君何以知燕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成语积累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一、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二、“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三、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当堂检测】
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
2、“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负:凭借,倚仗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