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部编版苏教版鲁教版
年级导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选修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备课网 > 苏教版高中语文 > 必修四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预习导学案(苏教版语文)

发布时间:07-10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预习导学案(苏教版语文)”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主备人:李和民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

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

(2)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读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悼词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本篇悼词的特点是:(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2、作品背景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3、走近马恩

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矗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矗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10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矗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40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40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1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学习过程】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芜()杂譬()如估量()悼()词诅()咒肤()浅豁()然开朗卓()有成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细读课文,研讨问题

?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7段)

5、这部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的贡献,请同学们把课文再细读一遍,找一找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6、作者是怎样综合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第2段)

7、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恩格斯认为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9、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对于”换成“和”?

最后一部分(8~9段)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怎样理解这句话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课堂小结与反思】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随笔,字数不限。

【课外阅读】

悼念玛丽·居里

相关资源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目录

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

英名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有一个梦想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问题探讨)

灵魂的对白

雷雨(节选)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人性在复苏

辛德勒名单(节选)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

风骚比兴

离骚(节选)

诗从肺腑出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词别是一家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在演讲厅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倾听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交锋时刻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