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

《第二节 地质灾害》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师之家为您提供《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课件教案供您教学备课参考,希望对您的备课有帮助。【访问《第二节 地质灾害》极简版页面

《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件下载

  • 《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质教学课件(统编人教版).ppt

    地 质 灾 害 1. 成因 岩层倾斜或弯曲 岩层断裂或错位 能量急剧释放 地震波传播 地面震动 一、地震 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地应力 超限 地应力 2. 构造 一、地震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上传时间:03-07 进入下载
    《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质教学课件(统编人教版).ppt
  •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精品说课课件ppt.ppt

    * 第二节 地 质 灾 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导】 地质灾害 类型 概念 分布(含中国) 成因分析 危害 【学】(限时8分钟)
    上传时间:03-07 进入下载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精品说课课件ppt.ppt
  •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名师优质课ppt课件.ppt

    第二节 地 质 灾 害 地震 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 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地震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地震 地震 ——地震的影响 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 ——地震的影响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崩塌 海啸 地震 ——地震的影响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上传时间:03-07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名师优质课ppt课件.ppt

《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下载

  •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核 心 目 标 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
    上传时间:03-07 进入下载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 《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

    6.2 地质灾害 教材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图文结合,重点强调致灾过程和灾情,不需要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 的自然过程机制。 学情分析 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 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 (二)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三)地理实践力 结合图示和文字信息,判断地质灾害的类型。 (四)人地 协调观 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上传时间:08-19 进入下载
    《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
  •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三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 2.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20年7月12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举行唐山古冶5.1级地震情况通报会确认,本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序列的一次5级余震起伏活动。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后为何还会出现5级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总工程师蒋海昆研究员科普解释说,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实际上和地震构造加载速率相关,构造加载速率越快,余震
    上传时间:08-19 进入下载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