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教学
内容 课标要求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的一种深邃的意境以及寄寓的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揣摩法、批注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的乐趣,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歌描绘的环境,感受行人的心情。
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教学
资源 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之前所学的饱含哲理的诗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蕴含哲理的诗。
(板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品味意境
1、品意象
2、品意境
3、悟哲理
?
课堂练习(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了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