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1-11T08:33:41

特殊三棱锥外接球半径的常见求法

考情分析

纵观近5年全国卷和其他各省市高考卷,对于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的考查几乎成了高考必考题之一,其中又以对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考查居多。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三棱锥的外接球相关问题的求解普遍感觉困难,主要是因为不善于抓住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不能正确寻找球心和半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补形法:图形的构造,

2轴截面法:寻找底面的外心;过底面的外心作底面的垂线;

外接球的球心必在该垂线上,利用轴截面计算出球心的位置。

3向量法:空间直角坐标器的建立

四,方法介绍

【法一:补形法】

外接球半径等于长方体体对角线的一半

EMBEDEquation.3

注意:图中三棱锥的外接球与长方体外接球是同一个球。

【法二:轴截面法】

寻找底面△PBC的外心;

过底面的外心作底面的垂线;

外接球的球心必在该垂线上,利用轴截面计算出球心的位置。

【法三:向量法】

《复习参考题》教学资源

  • [教案]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课题:立体几何中的证明方法——证明线面垂直教案设计:黄林城【学情分析】本人所教的班级是理科体育班,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虽然是复习课,但是还必须从最基本的线面垂直的定义、定理、性质入手,让学生在第二轮复习中完全理解基本知识点和掌握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虽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但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考必考内容,多出现在第18或19题的第一问的位置,考查空间中垂直关系的证明,难度中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证明线面垂直的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方法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doc

    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复习参考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大约十六、七岁,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厌倦,只有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学习愿望。设计理念:教法:学法: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不同的发展。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积累解决问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doc
  • [课件]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甘肃省市级优课).ppt

    ******数学探究:正方体的截面研究学习目标:1.综合正方体截面设计的问题串,完成探究、发现、证明新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探究的经验;2.逐步形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问题1: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图形将会是什么样的? 正方体的截面.exe问题2:截面多边形的边数取决去什么样的要素? 问题3:能截出哪些多边形? 问题4:截出的三角形有何特征?能截出直角三角形吗?ABC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甘肃省市级优课).ppt
  • [素材] 《复习参考题》学习单(吉林省市级优课).docx

    课后合作学习任务单任务三: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在解题中,我们发现利用对称性使问题的解答得到了简化,现将有关的对称小结如下:已知点P的坐标关于?对称对称点P’的坐标(x,y)X轴(x,-y)(x,y)Y轴(-x,y)(x,y)原点(-x,-y)(x,y)直线y=x(y,x)(x,y)直线y=-x(-y,-x)
    上传时间:07-01
    《复习参考题》学习单(吉林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复习)学习目标1.掌握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3.理解并掌握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4.能准确使用空间几何的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熟悉将空间问题转化平面问题以及线、面位置关系转化的思想.学习过程复习1:本章知识结构图复习2:空间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转化二、新课导学复习参考题A组平面特点1.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几部分?你能画出它们的直观图吗?公理2的应用3.证明: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必在同一个平面内.公理3的应用8.已知a,b,g是三个平面,且a∩b=a,a∩g=b,b∩g=c,且a∩b=O.求证a,b,c三线共点.平行问题4.如图,正方体的棱长是a,C,D分别是两条棱的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
  • [素材] 《复习参考题》课后习题(广东省市级优课).doc

    高三理科数学立体几何复习(08全国1).已知三棱柱EMBEDEquation.DSMT4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EMBEDEquation.DSMT4在底面EMBEDEquation.DSMT4内的射影为EMBEDEquation.DSMT4的中心,则EMBEDEquation.DSMT4与底面EMBEDEquation.DSMT4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A.EMBEDEquation.DSMT4 B.EMBEDEquation.DSMT4 C.EMBEDEquation.DSMT4 D.EMBEDEquation.DSMT4解.由题意知三棱锥EMBEDEquation.DSMT4为正四面体,设棱长为EMBEDEquation.DSMT4,则EMBEDEquation.DSMT4,棱柱的高EMBEDEquation.DSMT4(即点EMBEDEquation.DSMT4到底面EMBEDEquation.DSMT4的距离),故EMBEDEquation.DSMT4与底面EMBEDEquation.DSMT4所成角的正弦值为EMBEDEquation.DSMT4.另解:设EMBEDEquation.DSMT4为空间向量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课后习题(广东省市级优课).doc
  • [教案]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

    直线的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平面解析几何联系着“代数学”和“几何学”,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基本了解平面解析几何的理论基础,掌握直线与方程的联系,并学会利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的目的。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整合,对直线与方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明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几个具体题目的分析与解答,锻炼学生自己构造题目,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小组合作与组间竞赛,体验成功、快乐学习;(2)用直线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三、教学重点(1)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清楚辨析;(2)熟练运用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利用代数法或几何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能够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直线方程或圆的方程。二、重点、难点重点:由直线与圆的位置求直线方程或圆的方程。难点:由直线与圆的位置求直线方程或圆的方程的中的参数问题。。三、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方法。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种,分别是:①,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②,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③,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设圆C:(x-a)2+(y-b)2=r2,直线l:Ax+By+C=0,圆心C(a,b)到直线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陈杰娜2016高考考点与要求:1、能根据给定的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能根据圆的切线方程、弦长等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直线和圆的问题基础知识梳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基础知识梳理: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1)几何法: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设直线l的方程:Ax+By+C=0圆C的方程:(x-a)2+(y-b)2=r2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d>r?相离;d=r?相切;d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
  • [课件]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

    上课班级:高三5班(体育班)考情分析近五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Ⅰ卷)立体几何解答题考点统计年份2013年T182014年T192015年T182016年T182017年T18第1问(证明)线⊥线线=线(线⊥线)面⊥面面⊥面面⊥面第2问
    上传时间:11-11
    《复习参考题》PPT课件(广东省县级优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