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分析了村民委员会、居民民委员会的产生和职能,阐明了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点。
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人民如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来保障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阐明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懂得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人民群众通过哪些形式的实践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力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深入推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基层民主的特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形式
教学难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四、教学过程(所有涉及视频及相关资料可选择性使用)
课程导入:
观看视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上图是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是伴随新中国发展历程而生长起来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个视频中,详细地介绍了我们这节课涉及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不同职能,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