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导航: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苏科版苏教版
年级导航: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备课网 >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 >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随堂试题练习题

发布时间:11-15 来源:人教版教学资源

下载地址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随堂试题练习题”由人教版教师资源网精心整理,注册即可下载!

内容介绍

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1、分式的定义:分母中含有字母.这样的代数式叫分式.

【概念巩固】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9x+4,(2),(3),(4),(5),(6)

是分式的有;

2.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个,做80个零件需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千米/时.

(3)x与y的差于4的商是.

2、对于而言

(1)当时,分式有意义;

(2)当时,分式无意义;

(3)当时,分式的值为0;

(4)当时,分式的值为1;

(5)当时,分式的值为-1;

(6)当时,分式的值大于0;

(7)当时,分式的值小于0;

典型例题

例1、对于分式,

(1)当时,分式有意义;

(2)当时,分式无意义;

(3)当时,分式的值为0;

(4)当时,分式的值为1;

(5)当时,分式的值为-1;

(6)当时,分式的值大于0;

(7)当时,分式的值小于0;

【针对性练习】

1、当x取何值时,分式

(1)当时,分式有意义;

(2)当时,分式无意义;

(3)当时,分式的值为0;

(4)当时,分式的值为1;

(5)当时,分式的值为-1;

(6)当时,分式的值大于0;

(7)当时,分式的值小于0;

2、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3、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2)(3)

答案:(1);(2);(3);

【基础知识点】

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者式子,分式的值不变。

4、分式的约分

(1)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分式约分的方法: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4)最简分式的概念: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5、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思考:分数通分的方法及步骤是什么?

答:先求出几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它们的公分母,把原来的各分数化成用这个公分母做分母的分数。

分式的通分和分数的通分是一样的: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分母中的系数是最小公倍数与所有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叫做最简公分母。

※找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

※回顾分解因式找公因式的步骤:

找系数: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找字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相关资源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数学目录

第16章 分式

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1. 分式

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6.2 分式的运算

1. 分式的乘除

2. 分式的加减

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6.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科学记数法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1 变量与函数

17.2 函数的图像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函数的图象

17.3 一次函数

1. 一次函数

2. 一次函数的图象

3. 一次函数的性质

4. 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7.4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8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8.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19章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

19.1 矩形

1. 矩形的性质

2. 矩形的判定

19.2 菱形

1. 菱形的性质

2. 菱形的判定

19.3 正方形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1 平均数

1. 平均数的意义

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 加权平均数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1. 中位数和众数

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

1. 方差

2. 用计算器求方差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