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地图VIP特权 客服QQ: 2944937479 客服微信:jiaoshizhijia001 收藏本站 最新内容 微信登陆 登陆 注册

· 扫扫有惊喜!· 获取最新精华资源内容· 不定期送精品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师之家
温馨提示:升级VIP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请加客服微信!
教师之家客服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设计

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设计

  关注:声声慢(寻寻觅觅)PPT课件等教学资源下载

以下内容为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设计的内容,更多有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说课、导学案、教学设计等精彩内容请查看: 声声慢(寻寻觅觅)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汇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疏通词意,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生平,通过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了解个人的生活际遇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感受词中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悟李清照那种浓浓的说不清剪不断的愁情。

  2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来了解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她的词风的转变和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丰富的意象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讲授法,多媒体应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吕薇的《一剪梅》导入,听完歌曲之后,了解词的作者。她是词坛上一位奇特的女子,她集“豪情”、“才情”、“红颜薄命”于一身。说她的才情表现在她写出了众人皆知的激愤慷慨的《夏日绝句》。说她的红颜薄命在于她悲情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

  二、朗读

  1、先自由朗读。

  2、听朗读。

  3、请学生起来朗读,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句子的停顿、感情基调。(点评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提问: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只有了解诗人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这首词。请同学们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李清照?

  明确: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南宋建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五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2、她悲情的人生并没有埋没她的才情,她的词作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3、提问:朗读完以后,这首词中词人的心情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愁”(这首词听起来凄惨,感受言辞之间不可排遣的浓愁,结尾处一个愁字恰好概括了词

  人此时的情绪。)

  4、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相结合)

  直接抒情的语句: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雁过也正伤心,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提问: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抒情的呢?

  明确: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牵愁惹恨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6、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亡国之恨。

  四、课堂小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深厚的感染力,李清照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和谐的音律营造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愁情,能够走入作者的心底里去感受她的哭。

  五 、作业

  1、背诵全词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将这幅画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

  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用了一个课时,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情感,在了解词作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来把握情感。并且学会欣赏和运用意象。但是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意象并不能很好的把握。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一点,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意象这一表现手法来鉴赏诗歌。总体上来说这次讲课是成功的,学生通过讲解很快的背下这篇文章。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声声慢(寻寻觅觅)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讲授法,多媒体应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吕薇的《一剪梅》导入,听完歌曲之后,了解词的作者。她是词坛上一位奇特的女子,她集“豪情”、“才情”、“红颜薄命”于一身。说她的才情表现在她写出了众人皆知的激愤慷慨的《夏日绝句》。说她的红颜薄命在于她悲情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

  二、朗读

  1、先自由朗读。

  2、听朗读。

  3、请学生起来朗读,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句子的停顿、感情基调。(点评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提问: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只有了解诗人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这首词。请同学们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李清照?

  明确: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南宋建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五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2、她悲情的人生并没有埋没她的才情,她的词作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3、提问:朗读完以后,这首词中词人的心情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愁”(这首词听起来凄惨,感受言辞之间不可排遣的浓愁,结尾处一个愁字恰好概括了词

  人此时的情绪。)

  4、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相结合)

  直接抒情的语句: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雁过也正伤心,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提问: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抒情的呢?

  明确: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牵愁惹恨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6、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亡国之恨。

  四、课堂小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深厚的感染力,李清照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和谐的音律营造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愁情,能够走入作者的心底里去感受她的哭。

  五 、作业

  1、背诵全词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将这幅画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

  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用了一个课时,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情感,在了解词作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来把握情感。并且学会欣赏和运用意象。但是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意象并不能很好的把握。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一点,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意象这一表现手法来鉴赏诗歌。总体上来说这次讲课是成功的,学生通过讲解很快的背下这篇文章。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设计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配套资源下载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 —人教版教师之家版权所有 2017  鲁ICP备150204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