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的内容,更多有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说课、导学案、教学设计等精彩内容请查看: 装在套子里的人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汇总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结末单元,无疑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
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新大纲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鲁迅的《祝福》等小说 ,感受过小说的特色,进行过初步的鉴赏。那么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2) 说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大纲要求“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主见,并能条理清楚地加以陈述。”所以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学生还应学习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尝试模仿经典语句进行片段的写作。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6年,万宁市第三中学高二(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
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在屏幕上展示预备的画面,同时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要求学生六人为一小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根据画面内容和课本内容,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材料加以引导:
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婚配情况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口头禅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0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
5、拓展课堂
在热闹的交流之后,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
别里科夫为何会死?
别里科夫之死与谁有关?
采用法院开庭的方式,在班上随机选出几名同学充当“有关人士”,其中可设计的对象有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允许他们自我辩护或请其他同学充当律师进行辩护,通过深刻的讨论发言,让学生领悟“创新可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6、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装在套子里的人》2——说课
陈庆德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课本上的教学篇目,编在小说单元,作为外国短篇小说的一篇范例。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它的处理都是马马虎虎,这里说的“马马虎虎”也就是指老师对学生说的“你们随便看看吧,没有什么难懂的,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篇小说还是有它独到的地方,还是有它的风格范例。通过这个例子还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文好懂,倒是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預习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教时,让大家分析讨论几个问题。这一教时的方案如下安排。
一、认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讨论的问题是: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文字或语段,推知别里科夫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文中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几处暗示,是要学生找出来加以揣摩的。
“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是很多……”
这里可以结合语言教学重点敲打几处语言文字:
(1)“辖制”是什么意思?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的人?
(2)“这类人”有什么含义?
(3)大家为什么“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4)“郁闷、无聊、乱糟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本文的写作背景:
19世纪,俄国沙皇统治正是最黑暗的时代。一方面工人运动逐渐展开,工人阶级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另一方面,沙皇政府正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到处是黑暗和恐怖,腐败和昏愦。而一部分知识分子也苟且偷生,有些人甚至像别里科夫一样,为反动派效力。由于专制统治的残酷,社会上还相当地存在部分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害怕一切新生事物,他们逃避,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契诃夫借这篇小说,对这些革命潮流的阻挡者、投机生存者予以批判和嘲讽。本文中作者既暗示俄国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又暗示革命历程的艰难。
总结语:正是俄国沙皇专制统治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别里科夫这样的典型人物,同时,也是别里科夫这样的典型人物维护并促成了典型环境的存在。
二、认识人物形象,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赏析评价能力。讨论的问题是:(一)课文表现别里科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你最赏欣的或者受启发最大的是哪种描写手法?(二)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各有哪些“套子”?你对此如何评价?(三)为什么会出现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请分析其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以课文的“例子”学有所得。
第二个问题是要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人物。对于别里科夫生活的套子,我们只能说是个人癖好,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无可指责的,尊重和保护生活隐私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不过文中作者的精心之处还在于暗示出别里科夫生活的套子又来源于思想的套子,这一点倒是应该启发学生认识到。对于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又要分两面来评价,一面是,如果他仅是保守、落后、顽固,并不干预别人,我们给他的评价是“可怜” “可悲”,另外一面是,他已经“辖制”别人了,这就“可厌”“可恨”了。
第三个问题是要学生认识到典型环境产生典型人物的道理。个人原因的分析,是要突出对别里科夫“奴性”个性的认识,还要认识到这种奴性的悲剧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理念,这是启发学生充分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体会契诃夫小说的基本风格。讨论的问题是:结合已读过的其他小说,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有怎样的风格?
可以让学生结合过去学过的《变色龙》来总结一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风格。人物的夸张、整篇的幽默讽刺是其基本风格,学生是能认识到的。
四、启发学生延伸认识。讨论的问题是:在你周围的生活中,或者就你自身而言,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并说说这些套子带来的危害。
讨论这个问题,要让学生首先弄清“套子”的含义,不能把合理的规定误认为是套子,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都误认为是套子。
这一教时主要采用讨论式,结合语言赏析,完成以上问题讨论,借助课文的例子,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阅读鉴赏的水平,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