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物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曾先后到美、英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曾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新月派代表人物;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由南京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时年34岁。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梁遇春
Kissingthefire
走近作者梁遇春(1906~1932)
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初步把握
1.速读课文,准确地找出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首先作者在一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在第二段作者又截取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
2.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这是作者的感觉。
1.作者看到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好像是猜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
2.他的眼睛像希腊雕像那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
3.“火”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二段交代了对待“火”的几种态度?结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