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湖北省县级优课).ppt

发布时间:12-04T06:55:48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_____________。

东南沿海地区

打开链接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2)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青藏

0℃

打开链接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3)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_______岭、张家口市、

____市、_____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大兴

兰州

拉萨

《气温和降水》教学资源

  • [课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广东省市级优课).ppt

    漠河-32,海口16;相差48度经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沿一线;南方河流冬季不结冰,北方河流冬季结冰1月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南部沿海地区。等温线在东部几乎与纬线平行,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较低。另外,冬季来自蒙古、西北利亚一带的冷空气对我国北方的影响较大,冷空气在南下途中受山岭阻挡,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南北方的温差。冬季我国气温分布总规律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因为冬季太阳之射在南半球,我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而且越向北越少,漠河镇、海口市的7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两者相差多少摄氏度? 281612找出7月气温值最高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南地区找出7月气温最低地区,该地区比其他地区温度低的主要原因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广东省市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3、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4、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气温,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一、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二、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难点:一、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等温线的判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陕西省省级优课).doc

    《气温和降水》——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邮政编码:710077《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温度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分析判读等温线图。 教学策略选择与环节设计: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展现气温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层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本节课更好地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依照教材及学习者的特征,本节课拟采用以下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步——情境导入:通过情景剧的表演,抛出问题给学生,引出我国的气温差异。第二步——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回顾等温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陕西省省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ppt

    导思手机因低温跑电关机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1.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3.关注家乡气温的特点,了解家乡气候的优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衣着建筑饮食交通农作物一、气温与我们诱思1.气温的定义:的冷暖程度。2.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气温的单位:。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docx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2.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和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了解家乡气候的优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内容分析本节重点是: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教学过程: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陕西省省级优课).ppt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王博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能说出我国气温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2.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了解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自主学习中国1月平均气温读图验证读图第一步:读图名气温的变化冬季夏季中国7月平均气温读图验证读图第二步:读图例气温的变化中国1月平均气温中国7月平均气温读图验证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陕西省省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湖北省县级优课).ppt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_____________。东南沿海地区打开链接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2)(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秦淮青藏0℃打开链接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3)(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_______岭、张家口市、____市、_____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大兴安兰州拉萨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PPT课件(湖北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docx

    展示图片:  提问: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学生回答并计算)  明确:该将一天中4次测得的气温累加起来,除以4,得到的值就是日平均气温。温(7+15+12+4)/4=9.5  引导学生思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学生回答)  明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得到月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年平均气温。  某地气温曲线日变化图:提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31.2oC,出现在14时;最低值是24.2oC,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7oC。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引出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docx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读懂气温曲线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知识,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我国四季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章内每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处于中图版地
    上传时间:04-18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docx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学情分析气温与降水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最频繁的地理现象,但是学生对其成因和分布规律往往会出现经验主义现象,所以本节课内容要在大量事实资料和图片等材料下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和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气温以及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上
    上传时间:12-04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