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教学实施方案
难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本节知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读图法,利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提高读图的能力。二是归纳法,如,由来宾的气候的特点归纳出季风气候的特点等。与生活密切相关,能更好的理解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前
准备 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2.制作本课时多媒体课件。
3.《导学案》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新课导入 中国的气候(2)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为何会给各地造成不同的景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季风气候显著 由于课前搜集了相关知识,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
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及时表扬,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西北内陆、东南地区景观图片 预习导学 季风气候显著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习导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
合作探究
环节一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 教师启发、点拨、评价: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400mm等降水量线相当,即湿润区与干旱区的界线,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季风区(东南地区)与非季风区(西北内陆)不同的景观,也就是前面我们看到的草树丰茂及干旱荒漠的景观图片。
根据导学案,展示几个问题:
问题1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和 影响。
问题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A: ——B: ——C:贺兰山——D:巴颜喀拉——E: 一线为界。
问题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的依据:受 影响是否明显。我们来宾是 区
问题4阅读教材P41材料,对比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与维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他们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什么特征?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环节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过度)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有什么影响?
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1、齐读教材40页第1段。2、观察夏季风进退图片。3、归纳出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