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2-03T09:12:17

《生态环境保护——以武夷山茶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生并存的关系。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掌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的策略。从而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生产模式。

3.结合实例,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导课:Ppt展示武夷山岩茶,简单介绍武夷山所处地理位置、岩茶种类及制作模式。

通过导课引出活动一:

欣赏AB剧《茶农老王的故事》

茶叶价格上涨,扩大种茶面积,茶叶品质下降,茶叶滞销,茶农收益锐减。

请学生思考后做出选择

A作为茶农唯一的收入来源,茶树还得继续种!

B为了生态环境,放弃种植,恢复植被!

该环节先请学生站队,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好能形成辩论的形势。

通过学生热烈辩论得出结论:既要中茶树又要保护生态,如何缩小茶园面积。

承上启下,进入第二环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资源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学会分析自己熟悉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课标解读】本条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在了解之前呢,学生首先需要回忆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后才可能根据产生的原因初步了解解决措施,那么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另一个要求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熟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一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从一般问题、一般措施到具体问题和措施的分析,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间接地体现了区域地理的范畴,因此需要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大半年的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生态环境保护——以武夷山茶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生并存的关系。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掌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的策略。从而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2.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生产模式。3.结合实例,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三、重点难点?: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四、教学过程:导课:Ppt展示武夷山岩茶,简单介绍武夷山所处地理位置、岩茶种类及制作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 [素材]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导学案(部级优课).doc

    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人象”之争如何破解————第三章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学习任务]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保护措施及作用。揭示人地矛盾产生的原理,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过程]材料一:“生物基因库”——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最南端,气候湿热,丛林茂密,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是世界闻名的“生物基因库”。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其中亚洲象是西双版纳珍稀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材料二:亚洲象的习性亚洲象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竹林地带,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喜群居生活,活动范围很广。象是草食性动物,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导学案(部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含义;(2)掌握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3)认识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2.过程与方法(1)运用案例教学,设置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2)采用建模方法,培养学生构建地理综合题建模思维,包括常规模型的构建,特殊模型的构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建模思维初步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保护生物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高三专题复习课。生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地理试题在必修和选修部分都有相关试题,基本考查的都是人类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人象之争”如何破解——第三章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探讨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应对措施、从而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环境素养,并且付诸环境保护行动,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一是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来阐述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二是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来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本节教材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揭示人地矛盾产生的原理,体现保护植被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doc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的第三单元第三节,课时安排为2个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他们的形成、分布以及危害,本节课是提出解决措施,重中之重。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两大难点,一个是怎样引导学生分析的思路,避免死记硬背;另一个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农业。(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各种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有了感性的认识。比较缺少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概括总结,以及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仍然采用日常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整节课划分为“记者在行动——我们在实践——专家在努力”三个环节。教学过程的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doc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x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温旧知,学会构建环境问题的知识体系。2、掌握循环经济模式及其意义,提升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循环经济模式及其意义。[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循环经济模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最终能自己整理出循环经济的意义,理解可持续发道路是人类继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分钟视频《农村厕所革命》及“十九大”和“两会”的热点问题导入【自主学习】【要求】时间:5分钟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中所布置的任务方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阅读《创新设计》第28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图片顺序:1象只能在动物园看到,但是在祖国的某一块土地上,它的出没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2在哪呢:西双版啊丛林图3超链接到中国地图中的西双版纳4但是近几年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人象冲突日趋激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人象之争及如何破解,请看一则视频人扔石头*效果:图标一点,后面的文字(如开荒种粮)就出来*如何破解?有很多做法,请思考?----对,最直接的就是你侬我我弄你,互相伤害,形成恶性循环,那么积极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进入大讨论,人象角色扮演,互诉衷肠,共生共存,谋求繁衍生息*消极的同色积极的一色中性一色**之争湘教版选修vI《生态环境》第三章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Human-elephantconflict人1如何破解破解谜团2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部级优课).ppt
  • [课件]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生态环境保护湘教版选修六第三章第三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学习目标:1.能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2.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和模式。3.学会分析自己熟悉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富春山居图桐庐杭州余杭低山丘陵农业发展模式图濒临灭绝的蝉花,极具药用价值水土流失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作用及保护措施(第1课时)考纲解读:1、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近六年高考全国卷考题统计:1、2014全国卷II,44题,10分。2、2014全国卷I,44题,10分。3、2015全国卷II,44题,10分。4、2016全国卷I,44题,10分。5、2017全国卷I,44题,10分。6、2017全国卷II,44题,10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学会分析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作用。3、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森林作用的分析,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精准答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