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doc

发布时间:12-03T08:42:42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

①结合人类发展历史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故事解读、故事续写,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提升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树立人地协调观,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项目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由于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的系统知识,还学习了区域地理,从知识角度来说,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以更多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和掌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而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事先设计一个虚构的故事,通过故事真实再现人类文明史的四个阶段,以及四个阶段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的不断变化。

一、相安无事

通过故事、图片和学案材料初探人地关系

问题设计:

1、此时岛上属于什么文明类型?

2、岛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板图:大圈表示小岛,小圈表示岛上人类,小圈画在大圈里面表示小岛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

3、此时岛上居民对自然的态度如何?(板书:依赖自然)

4、此时人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板图:箭头,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板书:一、相对和谐)

二、矛盾初现

继续通过故事和图片推进人地关系的变化

问题设计:

1、从上面图片看,岛上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人类与环境》教学资源

  • [素材]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导学案(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6.1.3人类与环境(学案)背景:“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人类环境人类环境一、江南水乡何处寻材料一:浙江因水而兴,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铿锵步伐,不少河段水质趋于恶化,2012年,浙江省221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中有32个水质为劣Ⅴ类水,31.7%的断面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陷入“江南水乡缺水”的尴尬境地。1.结合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说说水资源对人类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水污染的问题?水污染又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梦里寻她千百度材料二:遥想当年水清岸绿,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当地人儿时的美好童年。老百姓说“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开始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成了灾害。”形象地描述了不同时期人类对水资源的利
    上传时间:06-20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导学案(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科目:地理姓名:范彩云《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课 题人类与环境课 型新授课范彩云教龄4学科地理课 时1课时教材版本教材分析人类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对待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x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

    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2.能够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实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及分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分类2.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四.教法、学法与教具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视频等五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被誉为“中国竹乡”,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2005年,习主席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思想。“竹”是安吉的名片,安吉人自古就懂得爱护竹子,也曾受过竹子恩惠,安吉竹海面积达666万平方米,占安吉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今安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着和竹子有关的职业,他们用竹子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他们也曾为G20峰会提供精美的竹器,安吉人也恪守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中国影像方志》第1集浙江安吉篇1996年,安吉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中的一员,依靠发展资源型和环境污染型的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产业,走上“工业强县”之路,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粗放的发展模式,让安吉人饱尝过度消耗资源、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浙江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

    教学设计方案主题、单元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的学习,学会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2、体验辩论的思辨性和客观性,培养思辨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关系的途径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并且已经知道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能力基础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推导能力;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同学们可以在互相帮助中完成。 学习动机分析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国环境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doc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爱在金沙图片欣赏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重点)课程分享12课堂导学?探究3体系构建?总结达标训练?挑战课堂导学?探究1【说一说】结合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说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自然环境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湘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湘教版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案例多,活动多,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过程,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学生活动入手,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主要了解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多都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安吉本省的经济转型事例,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发展变化的,而人类的发展和保护环境并不是两不相容,人类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人的观念的改变是在不断思考中发生的,本节课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案例思考分析,对比分析,,促进学生正确环境观念的形成。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docx
  • [课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张蕾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立统一。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掌握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关系的途径。4.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相互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__________自然环境观察图片,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2)人类可以______环境,环境又________于人类。改造反作用人类社会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PPT课件(贵州省县级优课).ppt
  • [教案]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余廷志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1.3人类与环境 课程类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课标及解读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各国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协调人地关系,开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教材主要讲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等三个个方面的内容。2.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对教学重组和再创造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doc
  • [素材]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课后习题(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

    《人类与环境》测评练习一、选择题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2.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C.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3.(2013·浙江高考)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
    上传时间:12-03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课后习题(浙江省市级优课).docx